来源于:世界儿童文学网
江苏省盐城市聚亨路小学六(3)班 窦铮
在我的家乡东台,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,而“炸麻串”,无疑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项。
“炸麻串”,又名“放哨火”,其渊源可追溯至明朝抗倭时期。彼时,为抵御倭寇侵扰,百姓们用柴草精心扎成火把,并在其中巧妙放置小爆竹。一旦发现敌情,便迅速点燃火把,爆竹炸响,以此唤起众人警觉。因爆竹声常使马儿受惊逃窜,故而最初这一做法被称作“炸马窜”,历经岁月流转,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“炸麻串” 。
遵循这一习俗,人们扎制“麻串”把子时,平年扎成12节,闰年则扎为13节。“炸麻串”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,还对农田益处颇多。经过麻串火焰炙烤的田地,害虫难以滋生。若再将田边的枯草一并烧掉,既能进一步减少虫害,又能肥沃土壤,毕竟那些枯草正是害虫越冬的主要栖息之所。
每至元宵节夜晚,当“炸麻串”的时刻来临,四野之间,火把上下翻飞、熠熠燃烧,人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、酣畅淋漓。这热烈的场景,生动再现了古代“刀耕火种,治虫肥田”的遗风,洋溢着雄浑、粗犷的乡野气息,更饱含着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殷切期盼。
然而如今,随着时光推移,这一独特风俗已鲜少得见,我也仅在儿时有幸目睹过一次。真心祈愿这般充满趣味与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,能够跨越时空,代代相传,永不消逝。
指导老师:刘伟
上一篇: 雨伞倾斜的角度
下一篇: 返回列表
【相关文章】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